Home » 五月, 2022
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entries posted in: 五月, 2022
2021年9月5日、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和“《前海方案》”)。兩個方案的出台進一步為助力香港、澳門更快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灣區,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量級的戰略支撐。對於澳門而言,由於長期以來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疫情陰霾下的澳門經濟負重前行,增長乏力,《橫琴方案》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勾勒出嶄新藍圖,為澳門破解空間局限、探索發展新路徑、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了重要動力,對於在“一國兩制”下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切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重要意義。從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再到2021年《橫琴方案》、《前海方案》的發佈,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更為澳門青少年的未來提供了新空間和新機遇。 澳門中學生將是未來參與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力軍,他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知情況和未來發展意願亦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為此,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主辦,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受託研究,在繼“2018澳門中學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知調查”、“2019澳門中學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之後,又於是2021年11月開展是次“2021澳門中學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研究人員在過往問卷的基礎之上,根據現時的新形勢與新變化進行適當調整,以期通過關於本澳中學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知情況和發展意願的持續性調查研究,以及相關數據的分析、對比和解讀,向澳門政府、教育相關部門、學校、社團等提供意見和建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少年發展作出貢獻。 下載:2021澳門中學生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研究報告
Written on 五月 3, 2022 | Posted in
澳門青少年研究 |
迴響已關閉
青少年期是個體迅速成長與變化的時期,此時人類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的改變均極為顯著,並且影響著個體的心理適應。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任務之一便是建立自我認同,而此認同即奠基於個體在生理和心理改變,包括外表、思考和感受的轉變。自我形象,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外表或容貌的看法、認識和評價,自我形象的建構是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相當重要的一環,也是個體自我表徵和自我評價中很重要的方面。個體對自我形象的負面評價往往會造成各種身心適應的問題,諸如飲食困擾、社會焦慮、憂鬱、性功能障礙和低自尊等。而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青少年的外在形象,從而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認知有重要的影響。 爲了解本澳中學生的飲食習慣與自我形象的認知,進而研究兩者之間的關聯,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於近期開展了是次“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由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受託研究,以期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澳門中學生的飲食習慣與自我形象認知,亦透過本研究調查本澳中學生對於好發於青春期的飲食障礙(厭食症與暴食症)的認識程度,並以此為基礎,向本澳政府及相關部門、社團、家長提供數據、意見和建議,致力為澳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提升做出貢獻。 下載:2021飲食習慣與自我形象的關聯調查研究報告
Written on 五月 3, 2022 | Posted in
澳門青少年研究 |
迴響已關閉
2021年已過大半,疫情的衝擊,凸顯了旅遊博彩業為主導的澳門經濟的大幅波動,以區域合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漸成共識。《博彩法》修訂、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新冠疫情反復構成了影響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的交織因素。本期刊載的文章,半數關乎區域合作的主題,包括前瞻分析深合區的發展契機、對比分析深合區的科技創新,探討大灣區的金融格局、協同防疫;其餘分別從法律、教育、應急管理、抗戰史等不同視角展示了澳門的多個方面。期待無論是關心區域合作的讀者,還是希望瞭解澳門在經濟復蘇甚至轉型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期的內容中獲得啟迪。 《澳門新視角》總編輯 劉成昆 下載:《澳門新視角》第29期
Written on 十二月 17, 2021 | Posted in
澳門新視角 |
迴響已關閉
澳門回歸以來的實踐證明,堅守“一國”之本和善用“兩制”之利是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關鍵。目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澳門的不利影響仍在持續,澳門經濟社會的發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此情況下,澳門特區更應當切實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才能保障“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繼續行穩致遠。 本期《澳門新視角》刊載的幾篇文章恰恰為澳門未來如何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設想和建議。在堅守“一國”之本方面,《2020 年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研究報告》揭示了澳門中學生對中國人的國民身份具有高度的認同,這為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社會政治基礎。馮澤華博士的《志願兵役制視域下港澳青年服兵役的路徑設計》則從制度的層面探討了港澳青年志願服兵役的可能性和路徑設計,對增強港澳居民的國家認同同樣有不小的裨益。在善用“兩制”之利方面,餘下的幾篇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澳門如何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內容涉及澳門社會服務業的發展、政府管治能力的提升、旅遊形象的構建、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青年研究工作的發展。相信各位學者的相關建議一定能夠為澳門未來的經濟社會轉型和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澳門新視角》副總編輯 江華 下載: 《澳門新視角》第28期
Written on 六月 24, 2021 | Posted in
澳門新視角 |
迴響已關閉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生活習慣已成為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全球70%的人過早去世。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雖然與遺傳基因有某種程度上的關聯,但最重要的是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睡眠習慣等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生活習慣的養成期,也是決定個體未來健康的重要時期。許多成年期疾病的形成正是青少年時期生活習慣隱患的暴露或疾病的繼續。因此,中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對提高個體生命質量、減少成年期疾病發生有著重要意義。 爲了解本澳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特征,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在近期開展了是次“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以其通過調查研究,瞭解澳門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概況,並以此為基礎,向本澳政府及相關部門、社團、家長提供數據、意見和建議,致力為澳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提升做出貢獻。 下載:2020 年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研究報告
Written on 五月 28, 2021 | Posted in
澳門青少年研究 |
迴響已關閉
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認同”(identity)一詞最早由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是個體與一個人有情感聯繫的最初表現形式。1958年,著名心理學家埃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的“認同”(identity)概念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同一性發展理論(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他認為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是一個複雜的內部狀態,它包括了我們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認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時期不斷探索和承諾的結果,通過探索和承諾,個體可以在以後重要的認同領域(如性別、宗教、職業等)中獲得承諾和決策能力。如果個體不能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則出現自我認同危機,即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或生活方向。 對於青少年而言,如果擁有較強的自我認同感,也就意味著他/她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例如,他/她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選擇什麼作為自己奮鬥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願等等。可以說,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因此,本澳中學生的自我認同對其自信心和生涯決策的影響是一個極具社會價值和研究價值的課題,對本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生規劃和未來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下載:澳門中學生自我認同對其生涯決策的影響調查研究報告
Written on 五月 28, 2021 | Posted in
澳門青少年研究 |
迴響已關閉
“身份認同感”這一課題,某程度而言是指與在“身份認同感”方面具有特殊情況的人群有關的課題。常見的有新移民群體、少數民族、特殊的弱勢群體等等;以及生活於曾經出現主權問題、國家統一等問題的地方(如曾經為殖民地、曾經出現獨立、分離、統一事件的地區)的人群。在大中華地區,這一課題便是在後者所指的特殊的背景下產生。回歸祖國之後,港澳地區政府及社會經常提及的“國情教育”,便是和這一課題緊密相關的社會議題。 澳門經歷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統治,在地理上是華洋雜處的繁華都市,在文化上是東西匯集的繽紛舞臺。因此,澳門既有其地方身份,有澳門人的故事,但作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澳門亦有其中國身份,澳門人的故事也是中國人的故事。 對澳門中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情況的調查和研究,是一項極具社會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的“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作為一項長期的延續性課題,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歷時13年,共開展8次(分別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掌握了一系列相關數據。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十餘年來小規模的開發型研究的積累,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澳門情況的關於“身份認同感”課題的研究系統,從而向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教育機構、社團各界提供數據以及建議,致力為提高及完善澳門的國民教育水平作出貢獻。 下載:2020年度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報告20201227
Written on 二月 4, 2021 | Posted in
澳門青少年研究 |
迴響已關閉
校園欺凌(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隨著當代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校園欺凌在網絡上的蔓延呈上升之勢。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是通過電子渠道(特別是互聯網和移動電子設備)進行的欺凌,如在網絡上通過資訊、言論、郵件、照片/視頻/音頻、社交媒體和網站等進行的欺凌。各國對於網絡欺凌的定義略有差別,目前廣泛認同的網絡欺凌的定義是:“一個群體或個人使用電子形式,反復和一再地針對不服從自己的受害者的一種攻擊性的故意行為。”由於網絡欺凌可以匿名行事,在地點和時間上都不設限,因此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更廣泛。 鑒於網絡欺凌發生的廣泛性和嚴重危害性,近年來,本澳愈來愈重視針對網絡欺凌的教育工作。為了解澳門學生遭受網絡欺凌的情況,從而加強相關校園宣導,協助制定輔導及教育方案,同時呼籲家長、學校及社會相關人士注意使用網絡衍生的問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於2020年9-10月間開展了“澳門學生網絡欺凌的現況調查”。通過是次調查,我們以期瞭解本澳學生的對網絡欺凌的認知情況,以及本澳學生在網絡欺凌方面的現狀、感受和影響,從而為本澳教育部門、各學校和社團的反網絡欺凌的教育工作和干預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為本澳各界對網絡欺凌的認知、宣傳和引導提供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下載:澳門學生網絡欺凌的現况調查研究報告
Written on 二月 4, 2021 | Posted in
澳門青少年研究 |
迴響已關閉
“身份認同感”這一課題,某程度而言是指與在“身份認同感”方面具有特殊情況的人群有關的課題。常見的有新移民群體、少數民族、特殊的弱勢群體等等;以及生活於曾經出現主權問題、國家統一等問題的地方(如曾經為殖民地、曾經出現獨立、分離、統一事件的地區)的人群。在大中華地區,這一課題便是在後者所指的特殊的背景下產生。回歸祖國之後,港澳地區政府及社會經常提及的“國情教育”,便是和這一課題緊密相關的社會議題。 澳門經歷數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統治,在地理上是華洋雜處的繁華都市,在文化上是東西匯集的繽紛舞臺。因此,澳門既有其地方身份,有澳門人的故事,但作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澳門亦有其中國身份,澳門人的故事也是中國人的故事。 對澳門中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情況的調查和研究,是一項極具社會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的“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作為一項長期的延續性課題,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歷時12年,共開展7次(分別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掌握了一系列相關數據。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十餘年來小規模的開發型研究的積累,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澳門情況的關於“身份認同感”課題的研究系統,從而向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教育機構、社團各界提供數據以及建議,致力為提高及完善澳門的國民教育水平作出貢獻。 下載:2019年度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報告
Written on 二月 4, 2021 | Posted in
澳門青少年研究 |
迴響已關閉
在防控疫情與經濟復甦的雙重交織下,這個特殊之年已然過去多半。期間改變了世間頗多生活、生產乃至生存的模式,也催生了人們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更多思索。本期文章涵蓋的八篇文章,四篇為法律範疇,分別探析了《港區國安法》的制定和內容比較、跨境反腐敗追贓中缺席審判制度和實踐、內地與港澳行政法治協調以及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憲製保障的梳理;另四篇為經濟和社會範疇,依次是針對澳門多元經濟的總體分析及以遊艇旅遊業為例的個案研究、對澳門社區教育現狀與展望探討,及對高質量的長期競爭優勢的綜述。願讀者諸君在這特別的時光坐看文章。 《澳門新視角》總編輯 劉成昆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 下載:澳門新視角第27期
Written on 一月 29, 2021 | Posted in
澳門新視角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