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研究報告
根據分析,研究人員總結出以下幾項主要的研究發現:
1. 澳門中學生整體來說對國家和對澳門的認同感都比較強,且總體認同感較07年有所提高,但對澳門的地區認同感仍然高於國家認同感。在中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感情依附、身份認同等方面,09年較07年的調研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這一方面與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地位和聲望的提高有關,另一方面亦顯示了澳門回歸十年來,學校、社會各界廣泛開展的國民教育、國情教育較有成效。殖民地歷史對國家認同感雖有一定影響,但已不大。
2. 07年和09年兩次調查均顯示,從整體來看,澳門中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低於對國家的認同感,這可能和本澳人口的構成,不少人持葡囯護照有關。但09年和07年的調查結果相比,民族認同感有明顯上升。研究人員認爲,隨著澳門近年對“中華民族”觀念的強調與宣傳,本澳中學生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感將會進一步提升。
3. 七成以上學生希望中國統一,近九成學生認爲國慶六十周年和回歸十周年值得慶祝,反映出澳門中學生整體來說對國家的主權及領土完整有強烈的認同。但是反對臺灣獨立、西藏獨立、新疆獨立的受訪者僅佔六成多,明顯不及希望中國統一的強烈程度,這儘管與上文在分析中提及到的澳門社會的特殊原因有關,但亦説明澳門社會、相關部門和教育機構需要在此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加強。
4. 澳門中學生普遍關注大中華地區的新聞,並對祖國的科技、經濟、體育等方面的認同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現出了極高的國民意識、自信心與認同感。
5. 澳門中學生整體對法律的重視程度有待改善,表示會嘗試認識澳門的法律和認爲“澳門基本法”對其重要的中學生僅佔六成,反映本澳“基本法”宣傳在中學生中的工作做得不足,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
6. 九成以上受訪者關心汶川大地震,八成以上受訪者關心臺灣風災,反映出絕大部分澳門中學生具有人道主義同情之心的同時,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一份子且對同胞有所關心和承擔。
7. 整體來說,澳門中學生對加強國情教育持正面及積極的態度。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1. 本澳相關機構和學校應全面地研究澳門中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情況。本研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開發性研究,仍然有不少不足之處。要達到以上目的,需要政府及相關機構開展更全面和持續性的研究。
2. 正確認識及進一步瞭解澳門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情況,制訂本土的國情教育課程。本澳現時的國民、國情教育課程,有不少是參考中國内地及香港的教材和課程設置。然而,畢竟中國内地和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等基本情況與本澳是有所不同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儘管澳門與香港地域相近,社會情況有相似之處,但殖民地歷史對澳門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雖有客觀上的影響,但影響並不是十分大,這和香港的情況不大相同。而且,有一些課題,如“公民身份”的認同中涉及的持葡萄牙護照學生的認同問題,也是本澳特有的本土議題。因此,有必要針對澳門的現實情況,制訂適合澳門的國情教育課程,編訂一些本土的教材,更好地開展國情教育。
3. 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在各教育機構推動國情教育。推動國情教育已經是政府的既定政策之一,本研究顯示大多數學生們對此也持積極的支持態度,政府及各教育機構應在肯定自己過去的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加強國情教育。同時,政府應增加在這一方面的政策研究及資源投入,形成合理的官民合作推動國情教育的局面,讓國情教育事業可以健康地發展。
加強國情教育應採取多種形式,特別是要增強感性的教育活動,使國情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本澳中學生心中,如邀請内地優秀運動員來澳、開展外交知識競賽、組織本澳與内地之間的參觀訪問、加強與内地中學生的交流、參觀内地建設成就、扶貧支教、支援災區建設、組織義工團隊等,都可以增加中學生對國情的了解和關注,增強認同感。
4. 加強中國歷史知識及領土及主權教育。儘管目前大部分澳門中學生支持國家統一,但政府和相關教育機構仍應通過各種渠道,讓學生們瞭解中國曾經被列強割據的歷史,認識台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的歷史、政治的成因及現狀,讓大家增強和平統一的意識和願望。
5. 加強對中國發展現狀的教育。本澳中學生對內地的情況瞭解仍然有限,應讓中學生們多瞭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發展成就,增強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亦應使其理性客觀的認識中國内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增強他們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6. 加強本澳中學生對“基本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認知。法律教育應根據中學生的特點,採取生動、活潑的形式,例如組織以法律爲主題的趣味活動和知識競賽、免費派發漫畫式的法律小冊子等,通過結合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實例,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讓學生們熟悉法律,瞭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