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大學生 » 本澳大學生婚育觀念呈現較大變化

本澳大學生婚育觀念呈現較大變化

近年來本澳青年婚育狀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擇偶標準趨於務實,擇偶方式體現出越來越強的自主性,性開放從表層走向深層。他們既注重婚姻的穩定性、更注重婚姻的質量,對婚外戀的態度既表現出極鮮明的傳統性、又體現出寬容趨勢等。

本澳大學生由於其所受教育程度較高,對生活的認知有別於其他青年群體。在婚戀及生育觀上,其價值取向也呈現出自身的特點,越來越成為社會婚戀生態中引人注目的指標。

由社會文化司、澳門基金會、澳門霍英東基金會資助,澳門青年研究協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開展了澳門大學生婚育觀調查研究,不僅對於這部分青年群體的婚育問題具有直接的現實的意義,而且對於政府有關機構相關政策的制定,也將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

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由訪問人員在五所高校,隨機向學生訪問、填寫問卷。共發出問卷800份,收回問卷591份,經審核有效問卷為590份。其中199名(佔33.7%)為男生;391名(佔66.3%)為女生。受訪者中澳門本地學生533人,佔90.3%。外地學生僅為57人,佔9.7%。可以認為本次調查基本反映本澳大學生在婚育觀上的看法。調查結果如下。

對校園戀愛的看法

調查發現,在校大學生談過戀愛的有416人,佔70.5%。其中第一次戀愛在小學的佔5%;在初中的34.1%;在高中的46.2%;在大學的14.7%。按照以上數據推算,在中小學階段“拍拖”的學生約占60%。這說明現時校園戀愛已非常普遍,學生早戀已成趨勢。

校園戀愛和學習是否有衝突?大多數學生持否定態度,認為沒有衝突的215人,佔36.4%;認為“二者可以相互促進”的177人,佔30%;認為有衝突的只有125人,20.9﹪。不知道的75人。

在大學生眼裏“校園戀愛和今後的婚姻是否有關係”。認為有關係的210人,35.6%;認為沒有關係的159人,佔26.9%;對此問題尚不清楚的221人,佔35.8%。這說明相當部分大學生對校園戀情的穩定性沒有把握,也不排除一部分學生把校園戀愛當作一場遊戲。

發生了戀情,是否會婚前同居?有109人持贊同態度,佔18.5%;有71人持不贊同態度,佔12%;有275人認為“應視個人情況而定”,佔46.6%;有94人認為“我不會做但能理解”,佔15.9%;對此問題無意見的41人,佔6.9%。這說明和前一代人相比,大學生大多對同居現象態度較為開放。 

擇偶標準

在問卷中提出了社會屬性標準和自然屬性標準的15個選項,供大學生選擇。其中自然屬性標準為外貌、性格、氣質風度、身體狀況、身高五個選項,社會屬性標準為才能、收入、人品、家境、何地人士、情趣愛好、學歷、職業、理家能力、過去與他人有無性行為十個選項。要求被調查者選出三項,並按先後順序排列。

調查結果,列為第一選項的前四位分別為性格252人(佔42.7%%)、外貌125人(佔21.2%)、氣質風度60人(佔10.2%)、人品59人(佔10%)。三項累計列於前五位的分別為性格389人、人品366人、氣質風度176人、外貌169人、才能159人。位於選項後五位的分別為過去與他人有無性行為、何地人士、職業、家境、收入。

與一般社會人士普遍的擇偶標準不同,大學生們更重視對性格、人品、氣質風度、外貌的選擇,相反對配偶的經濟地位如收入、家境、職業並不十分看重。這說明本澳大學生將維繫家庭穩定幸福的感情因素放在極重要的位置,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和經濟收入抱有信心。隨著社會的開放、各地交流的加深,大學生對“過去與他人有無性行為”、“何地人士”等之前人們擇偶較為重視的標準非常淡化。

與內地同類人員的調查相比,本澳大學生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內地一些地區的調查,位於選項前五位的為人品(60%)、才能(37、1%)、性格(36.4%)、外貌(22.7%)、身體狀況(16.8%)。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經濟、道德、文化上的差異,及人們在婚育觀上的價值取向。內地大學生重視道德、經濟因素,認為是婚姻家庭穩定的兩大支柱。而本澳大學生則重視性格、氣質風度等感情因素,對配偶和未來生活的期待較高,擇偶更注重情趣相投。

婚姻

現代社會婚姻不再是一種從眾的行為,結婚與否是個人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在回答“你會選擇獨身嗎”,有410人回答不會,佔69.5%;有178人回答會,佔30.2%;有2人沒有回答。

選擇獨身的主要原因,認為“沒有合適的對象,還不如不結婚”的105人,佔58.99﹪;認為“獨身自由,比結婚好”的62人,佔34.83%;認為是“經濟或住房原因”的7人,佔3.93﹪。其他或未回答的5人。

覺得自己適合在20-25歲結婚的98人,佔23.9%;在26-30歲結婚的398人,佔67.5%;在31-35歲結婚的79人,佔13.4%;在36-40歲結婚的7人,1.2%;在41歲以上結婚的6人,1%。沒有回答的2人。這說明考慮在25歲以後結婚的較為普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澳大學生並不急於走進婚姻的殿堂。

 

生育

“婚後你會要孩子嗎”,370人回答會,佔62.7%;59人回答不會,佔10%;回答不知道的158人,佔26.8%。
如果不要孩子,其主要原因是,認為“牽涉精力”的23人,佔38.98﹪;認為“影響個人發展”的4人,佔6.78﹪;認為“經濟能力有限”的3人,佔5.08%;認為“影響二人感情”的4人,佔6.78﹪;認為“降低家庭生活質量”2人,佔3.39﹪;認為要“追求自由”的7人,佔11.86﹪;認為自己“不喜歡小孩”的8人,佔13.56﹪;其他原因的6人,佔10.17﹪。沒回答的2人。
“要幾個孩子較合適”,選擇一個的52人,佔14.05﹪;選擇二個的281人,佔75.95﹪;選擇三個的28人,7.57﹪;選擇四個或以上的9人,佔2.43﹪。

家庭觀

未來家庭結構會趨於小型化,此次調查證實了這一點。有83人認為理想的家庭結構應該“由夫妻二人組成”,佔14.1%;認為“由父母與孩子組成的家庭”的有339人,佔57.5%;贊同“由祖父母、父母與孩子組成”的傳統家庭模式的有167人,佔28.3%。
大學生在處理家庭與事業的關系時會更重視家庭。在回答“當你的家庭與事業發生衝突時,你會如何選擇?”有302人選擇“家庭為重”,佔51.2%;選擇“事業為重”的只有92人,佔15.6%。回答不知道的有196人。 

婚外戀與離婚

在開放的今天,大學生們對婚外戀持何種態度?有245人認為不能容忍,佔41.5%;不贊成對有207人,佔35.1% 。對此抱“無所謂”態度的僅40人,佔6.8%;認為“說不清”的98人,佔16.3%。此次調查可以發現,本澳大學生對婚外戀較為排斥,其主流意識仍較為傳統。作為影響未來本澳社會的群體和“意見領袖”,他們的觀點將會對未來社會的風氣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與對婚外戀的看法不同,大學生對離婚的態度卻較為寬容和冷靜。在回答“當你的朋友離婚時,你怎樣看待”時,有224人認為“在現代社會,離婚是很正常的事”,佔38%;認為“為了孩子,不應該離婚”的93人,佔15.8%;認為“說不情”的有270人,佔45.8%。

女大學生的觀點

考慮到女大學生的性別差異較強,本次研究專門對女大學生的婚育觀作出分析。

女大學生談過戀愛的為73.1%,高於男生的65.3%。其中女大學生第一次戀愛在初中階段的佔37.1%,也高於男生的18.1%。

女大學生對婚前同居持更為謹慎的態度,贊同的為15.9%,不贊同的為13.6%;而男生贊同的為23.6%,不贊同的為9%。對婚前同居持“我不會做但能理解”態度的女生為17.1%,也高於男生的13.6%。這些數據都表明了女生的慎重,可能與如果婚前同居不能轉化為合法婚姻,對女生的傷害將大大高於男生有關。

女生的擇偶標準與男生也有很大不同。列為第一選項的前三位分別為性格、外貌、人品。其中認為“性格”是擇偶最重要標準的女生為47.1%,高於男生的34.2%;認為“外貌”是首選的女生為14.3%,大大低於男生的34.7%;看重“人品”的女生為11.5%,高於男生的7%。在第二選項中認為“才能”重要的女生為11.5%,高於男生的9%。看來,女生在擇偶時更注重對方“性格”、“人品”、“才能”等內在特質,男生更關注外表形象。傳統的郎才女貌觀念在這裏得到充分的體現。

女大學生在“適合的結婚年齡”和“最佳的生育年齡”方面,選項均低於男生。女生希望在20-25歲結婚的為17%,男生為16.1%;女生希望在26-30歲結婚的為73.8%,男生為55.8%。女生認為應該在30歲之前要孩子的為90%,男生為77.5%。這反映了女大學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特質。

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希望要孩子,選擇婚後要孩子的女生為64.4%,男生為60%;不要孩子的女生為8.8%,男生為12.6%。

女大學生更加認為理想的家庭應該“由父母與孩子組成的家庭”,佔65.7%,高於男生的45.2%;認為應該“由祖父母、父母與孩子組成”的女生為24.8%,低於男生的35.2%。這說明女生更加衷情小家庭模式,而男生更具有對撫養老人的承擔責任。

女大學生在家庭和事業的關系上更以家庭為重,佔52.4%,高於男生的48.7%;主張事業為重的女生為11.3%,低於男生的24.1%。

女生對婚外戀更不能容忍和不贊成,此類女生佔83.1%,高於男生的63.8%;對婚外戀持無所謂態度的女生為2.8%,大大低於男生的14.6%。

根據調查分析,有關研究人員建議:

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價值層面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社會文化體系中,人們的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尤其引人注目。至少二十年前,澳門人的基本觀念還是人人都要結婚,家家都要生孩子。近年來,年輕人中不願意結婚、結了婚不要孩子的人越來越多。
社會經濟發展會帶來婚戀觀念的變化,與此同時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也將導致婚戀觀與婚戀行為的多元化。這些變化將帶來社會結構、家庭結構的沖擊和改變,本澳的生育政策、人口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居民住房政策、福利政策等等都可能受到影響。政府和社會如何未雨綢繆,作出科學的預測,採取相應的對策和政策調整,值得重視。

2. 大學生的婚育觀將會成為影響本澳社會未來的主流意識。在校大學生在戀愛觀、婚姻觀和生育觀上的意願,將在走出學校後的幾年內逐步作用在他們身上,並成為影響其一生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的婚育意願也將對社會造成相當的影響力。他們在大學時代所形成的一整套價值觀將會對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婚育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需要引導。如何對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正面價值觀加以鼓勵,對不良行為加以疏導,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應加強青年正確婚戀觀的教育和引導。

3. 如何面對中小學校校園裏客觀存在的“拍拖”、早戀現象。家長、學校在進行必要限制的同時,也要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中小學校開設性教育、性道德等課程或戀愛心理諮詢站,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和實際的問題。
應該致力於對青少年在婚戀觀方面“尊重”、“責任”、“節制”等品格的培養,使他們理解婚姻戀愛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規範,樹立正確的婚戀價值觀、道德觀,在婚戀觀的教育中應以品格塑造為重要目標,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婚戀觀的關係,引導青少年加強內在自我道德修養,使青少年的婚戀觀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從他律走向自律,自覺地控制不正確的婚戀行為。

4. 大學生們應該看到婚戀不僅是私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有些學生認為婚姻戀愛是個人私事,與他人無關,特別是婚外戀及婚前性行為都是個人隱私,別人無權干涉。婚育觀反映的在相當程度上是道德問題。人類的文明史早有訓示,婚戀和性是一個道德問題,受到社會的約束,道德的婚戀觀和性愛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積極正面力量,而不道德的婚戀觀和性愛則是家庭解體、社會衝突的破壞力量。有責任的本澳青年應提高自控能力,強化道德意識。

5. 學校、社團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擇友觀,摒棄腐朽的、功利的擇友意識,在集體活動中教育青少年互幫互助,團結友愛,促使青少年增進純潔的友誼,提高明辨是非、社會交往的能力。

6. 對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特別是高學歷女青年的婚戀及生育問題,社會都應當給予真誠的關懷和幫助。高學歷女青年在婚戀、生育、家庭等方面會面臨比一般女性更多的困惑、更窄的選擇,本澳同齡青年群體中男多女少已成現實,有同樣問題的香港女性“北嫁”現象,也會在澳門出現。

下載: 本澳大學生婚育觀念呈現較大變化

About This Post
Posted by admin on 三月 11th, 2009 and filed under 大學生.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