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2011
本次調查於2011年10月至12月進行,研究對象為澳門的中學生。其定義為: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居民身份證,就讀於澳門正規的全日制中學的學生。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研究人員總結出以下幾項主要的研究發現:
1. 整體來說,澳門中學生對國家和對澳門的認同感都比較強,對澳門的認同感仍然高於國家認同感。但是,本澳學生對澳門及對國家的認同程度均較前兩次的調查結果有所降低,特別是對國家的認同程度。
2. 07年和09年兩次調查均顯示,從整體來看,澳門中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低於對國家的認同感。但在2011年的調查中,民族身份認同與國家身份認同程度已基本一致。研究人員認爲,這與澳門近年對“中華民族”觀念的強調與宣傳有關。
3.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近半數的本澳中學生仍想做澳門人,分別有兩成以上的中學生選擇“其他”地區和“不知道/難講”,僅有4.7%的中學生想做中國內地人。對於本澳中學生來說,半數人認為澳門是生長和生活的樂土,成為中國內地人對他們的吸引力並不大。
4. 有半數學生希望中國統一,反對臺灣獨立。這一比例較2007年和2009年的調查資料相比下降不少。澳門中學生整體來說對國家的主權及領土完整是認同的。但是反對臺灣獨立的受訪者由09年的六成多下降到五成,這儘管與上文在分析中提及到的澳門社會的特殊原因有所關聯,但澳門社會、相關部門和教育機構需要對此方面的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
5. 澳門中學生非常關注本澳的新聞,同時對中國內地新聞的關注程度也逐漸提高。在本次調查受訪者普遍對與中國相關的身份認同感程度降低的情況下,對中國內地新聞關注程度的增長引人注目。這說明,中國內地的發展和舉動對本澳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生活資訊。
6. 在互聯網時代,網路已經成為六成本澳中學生認識中國的主要途徑,課堂/書本以四成的百分比排在其後,隨後為報章/雜誌(三成)、“與親朋好友交流”(15.8%)和其他(4.8%)。
7. 認為自己對中國的司法制度認識不夠的澳門中學生最多,其次是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民俗、歷史背景和地理/行政區劃分。基於澳門一國兩制的體制,這一結果在情理之中。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1. 本澳相關機構和學校應全面地研究澳門中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情況。本研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開發性研究,仍然有不少不足之處。要達到以上目的,需要政府及相關機構開展更全面和持續性的研究。
2. 正確認識及進一步瞭解澳門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情況,制訂本土的國情教育課程。本澳現時的國民、國情教育課程,有不少是參考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教材和課程設置。然而,畢竟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等基本情況與本澳是有所不同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儘管澳門與香港地域相近,社會情況有相似之處,但殖民地歷史對澳門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雖有客觀上的影響,但影響並不是十分大,這和香港的情況不大相同。而且,有一些課題,如“公民身份”的認同中涉及的持葡萄牙護照學生的認同問題,也是本澳特有的本土議題。因此,有必要針對澳門的現實情況,制訂適合澳門的國情教育課程,編訂一些本土的教材,更好地開展國情教育。
3. 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在各教育機構推動國情教育。推動國情教育已經是政府的既定政策之一,本研究顯示大多數學生們對此也持積極的支持態度,政府及各教育機構應在肯定自己過去的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加強國情教育,特別要加強關於中國內地政治、經濟體制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同時,政府應增加在這一方面的政策研究及資源投入,形成合理的官民合作推動國情教育的局面,讓國情教育事業可以健康地發展。
加強國情教育應採取多種形式,在網路時代要特別注重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增強感性的教育活動,使國情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本澳中學生心中,如邀請內地優秀運動員來澳、開展外交知識競賽、組織本澳與內地之間的參觀訪問、加強與內地中學生的交流、參觀內地建設成就、扶貧支教、組織義工團隊等,都可以增加中學生對國情的瞭解和關注,增強認同感。
4. 加強中國歷史知識及領土及主權教育。儘管目前大部分澳門中學生支持國家統一,但政府和相關教育機構仍應通過各種管道,讓學生們瞭解中國曾經被列強割據的歷史,認識台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的歷史、政治的成因及現狀,讓大家增強和平統一的意識和願望。
5. 加強對中國發展現狀的教育。本澳中學生對內地的情況瞭解仍然有限,應讓中學生們多瞭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發展成就,增強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亦應使其理性客觀的認識中國內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增強他們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