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澳門新視角, 澳門青少年研究, 青少年調查, 高中生 » 澳門高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

澳門高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

本次調查於2012年4月26日開始,至5 月11日結束。調查對象為本澳高中應屆畢業生。其定義為: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就讀於政府認可的高中教育學校,並於2011/2012學年畢業之學生。據澳門教育暨青年據統計資料,2011/2012學年澳門接受正規教育的高三學生總數為6,331人,即為本次調查的對象總體。

經過分析,特別是結合前幾次澳門學聯和青年研究協會所做的同類調查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

一、 選擇繼續升學的高中畢業生比例持續增長

在此次調查中,96.2%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以升學作為畢業首選,僅有3.8%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從自2005年以來的四次調查數據來看,本澳高中應屆畢業生畢業後首選升學的人數比例呈逐年穩定增長態勢,首選就業的比例則日趨減少。這種現象說明,澳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本澳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知識型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強;在此種態勢下,高中生也漸漸意識到未來將面臨著更大學習和職場壓力,開始用長遠的目光規劃和考慮人生;無論從客觀角度還是主觀角度而言,拓展知識和提高技能對於高中畢業生來說顯得愈來愈重要。

二、高中畢業生自我增值的意願依然較強,社會趨勢和市場需求對高中生升學的壓力作用趨於明顯

在2012年的調查中,高中畢業生選擇升學的主要原因依然以“自我增值”居首,但比例較2009年有所下降;選擇“社會趨勢”的比例則有所增長,並向“自我增值”的比例趨近;同時選擇“社會趨勢”和“市場需求”兩個原因的比例合起來已經占到53.9%,遠超過“自我增值”的比例(40.4%)。對於受訪者來說,“自我增值”可以視作主觀原因,“社會趨勢”和“市場需求”則是來自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外部原因。從本次調查資料來看,儘管澳門高中生自我主動適應社會的主觀能動性依然較強,但來自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外部壓力作用更為明顯。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意識到知識是未來人才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如果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將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

三、傾向選擇留在本澳升學的高中畢業生比例持續走高

2012年的調查資料顯示,本澳高中畢業生更傾向留在本澳升學,占66.1%,較2009年上升了約15個百分點。近年來本澳的高等教育品質有所提升,特別是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即將投入使用和訂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為即將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帶來了利好消息。在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同時,又能留澳便於親友照拂、兼職賺取零用錢或生活費,留澳升學自然成為本澳高中畢業生的首選。

高中畢業生留澳升學的比例走高,自然帶來首選其他地區升學的畢業生比例的下降。以往人們印象中升大學的本澳學生,大致三分之一留澳門、三分之一選內地、三分之一選臺灣或其他地區的現象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果本澳學校有充足的招生名額,可能會出現三分之二留澳門,三分之一選擇去內地、臺灣或其他地區的情況。

本次調查表明,除了首選香港的人數比例上升0.7%外,首選內地升學的人數減少近10%,選擇臺灣的人數減少約5%,選擇海外的人數減少約2%。首選內地升學的畢業生人數近年來持續走低,從2007年調查的26%,到2009年調查的19.6 %,再到2012年調查的10.3%,五年中意願往內地升學的高中畢業生比例減少過半。參考2010年主辦單位所做的《在內地各大學就讀的澳門學生的狀況調查研究報告》、《在臺灣各大學就讀澳門學生狀況調查研究報告》等資料進行初步分析,這一統計結果的出現既與本澳高等教育品質的提升有關,也與臺灣高校學習氛圍較為寬鬆、校園文化更為豐富和自由、生活環境較為文明舒適等因素有關;當然,其深層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後做出分析。

四、 選擇學校,以學業為先,希望在學業階段受到良好的教育

選擇繼續升學的本澳高中畢業生,在選讀學校時,絕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學校知名度”、“師資優良”、“教學品質優良”、“學習齊全”等與教育品質相關的擇校標準,說明本澳學生積極向上、希冀學有所成的良好心態;其次,還有三成的學生將“費用合理”也列為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兩成的學生將“交通方便”列為主要考慮因素之一,考慮“與同學、朋友一起升讀”和“親友照應”等各有一成受訪者選擇。這一統計結果說明本澳高中生選擇大學時主要以大學的教育品質為選擇依據,但希求方便舒適的想法依然存在。

五、選擇專業依然以個人興趣為主,對市場需求和專業前景的考慮漸為增多

在2012年的調查中,旅遊/酒店專業超過在2009年、2007年一度名列前茅的工商管理專業,成為受訪者的專業首選,說明實用性專業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也較為和要將澳門打造成世界休閑旅游中心的城市定位相吻合。

以旅遊/酒店和工商管理作為首選專業的學生比例分別為33.1%和27.3%,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專業選擇的紮堆現象嚴重;社會學、醫學、博彩等專業的受歡迎程度上升明顯;教育學、建築工程、體育等專業受歡迎程度亦略有上升;而資訊科技、藝術設計、新聞傳播、翻譯、法學等專業的受歡迎程度略有下降。

在被問及選擇專業的主要原因時,66.5%的受訪者表示以個人興趣為主,較2009年的70.8%稍有下降;主要考慮市場/行業需求和專業前景的受訪者比例則略有上升。說明當前高中應屆畢業生在升學專業選擇時,儘管對市場/行業需求和專業前景的理性考量程度稍有提高,但仍以主觀的興趣愛好為主導。這種選擇方式雖然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和職業保持熱情,對未來努力投入學業和工作有所助益。但對於部分高中生而言,紮堆於旅遊/酒店和工商管理兩個專業,這種“個人興趣”一定程度上受社會潮流影響較大,帶有“跟風”色彩,也未必與學生自身的愛好和長處真正吻合,在未來可能有學習實際和當初設想錯位的情況發生;同時,片面根據自己的興趣,或僅根據專業當前形勢便對未來前景進行武斷預估,這種選擇方式對本澳勞動力市場的未來實際需要缺乏謹慎的思考,難免使大部分學生的所選專業重疊、交叉。這既會增加熱門專業的入學和就業難度,又使冷門專業人才匱乏,導致就業市場的失衡現象。同時,這也反映出目前政府和有關部門向學生提供的有關人才市場需求的資訊依然並不足夠,或是市場的發展趨勢難以掌握,令畢業生們難以此為根據選擇專業。

六、學生對自身專業前景更為樂觀,但過半學生認為政府在專業選擇方面提供的輔導及資訊不足夠

認為政府在專業選擇方面提供的指引不足夠的受訪者比例,由2009年調查的六成多減少到此次調查的56.2%;認為“剛好”和“足夠”的受訪者比例有相應提升;說明受訪者對政府專業選擇指引工作的滿意度有所提高,但進步不明顯。

在對自身所選專業的就業前景的訪問中,較2009年的統計資料,受訪者對自己所選專業在澳門的前景的看法更加樂觀。這一方面反映了本澳當前的經濟形勢較2009年金融風暴時期有較大改觀,增長了就業信心;另一方面也與他們對勞動力市場的瞭解不足有關。

七、四成升學學生可能會有經濟困難

調查顯示,在選擇繼續升學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中,只有六成學生表示家庭的經濟狀況能支付繼續升學,四成學生對於繼續升學存在著經濟困難,而對政府資助存在需求的學生比例占全部選擇升學學生的四分之一。而本澳在校大學生中,有過半大學生在上學期間進行兼職,以賺取生活費或零用錢。這說明,不少行將升學的本澳高中畢業生在經濟上存在著困難。

八、不想讀書、學業跟不上、經濟問題是高中應屆畢業生選擇就業的三大主因

對於選擇就業的原因,不想讀書、學業跟不上、經濟問題各占選擇就業的受訪者總數的四分之一。選擇就業的學生中一半是因為“不想讀書”或“學業跟不上”,但因為經濟問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亦值得政府和有關部門關注;儘管這樣的學生數目不多,但亦不能忽視,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給予力所能及的關心和幫助,不要因為經濟原因使這些學生因無法接受高等教育而終身抱憾。

九、選擇就業,博彩、酒店及同類場所相關職業是首選,對薪金的期望值持續走高

調查顯示,選擇就業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中,選擇博彩、酒店、荷官等同類場所相關職業的比例較多。

同時,由于近年來本澳雇員薪金水平不斷提升,整體工資中位數已達11,000元,本地雇員的工資中位數已達13,000元。使高中畢業生對就業薪金的期望值亦持續走高,35%受訪者期望值在10,000—15,000澳門元間,26%的受訪者期望值在15,000澳門元以上,僅有十分之一的受訪者薪金期望值低於7,500澳門元。

在選擇工作時,近六成受訪者以薪金為主要考慮因素,對工作時間和興趣考慮較多的各占受訪者的46.2%。從這些受訪者的選擇可以看出,準備就業的澳門高中畢業生對入行職業的考慮,總體來說,追求薪金待遇是第一位的,謀求安逸舒適是第二位的,而將發揮個人能力、獲取經驗素養放在了第三位。受訪者對職業的期望較為實際。

十、選擇就業者的信心度上升,對前景較為樂觀

選擇就業的高中應屆畢業生們對自身的就業前景抱持怎樣的態度呢?

首先,43%的受訪者對三個月內找到理想工作抱持充足信心,信心度較2009年明顯上升,同時創歷次調查新高,沒有信心的受訪者僅有8%。

其次,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本澳現時提供的就業職位充足,與2009年金融危機背景下僅三成多受訪者認為職位充足的資料相比,有了大幅提高,也側面反映了選擇就業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信心和對前景的樂觀看法。

總體上看,選擇就業的高中應屆畢業生對澳門前景抱持樂觀的態度,認為“樂觀”或“非常樂觀”的受訪者比例為36%,不僅遠高於2009年的15.1%的數據,也超過了2007年的27%。

十一、越來越多選擇就業的本澳高中畢業生表示會繼續進修

在本次對選擇就業者的調查中,選擇就業者對自身競爭力的預估較2009年有所提高,但低於2007年的預估水準。僅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不讀大學會失去競爭能力,而過半的受訪者認為不讀大學不會失去競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15%的受訪者選擇了“拒答”,而前兩次調查中選擇這一選項的受訪者數量微乎其微。研究人員初步認為,這從側面反映了一部分受訪者存在著猶疑或逃避的心態,亦暴露出他們心中潛藏的危機感。

儘管過半選擇就業的高中畢業生認為不讀大學不會失去競爭力,但高中畢業生對繼續進修的積極性高漲。2007年和2009年調查中表示會繼續進修的受訪者都在七成以上,而本次調查中這一資料上升到85%。選擇就業並不代表著從此遠離學習,在職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終身學習”的理念近年來受到社會的廣泛推崇,也可以看出政府近年推出的持續進修津貼政策對就業者的潛在影響。

面對選擇就業者對繼續進修的積極性高漲,也對政府所提供的就業輔導和就業培訓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次調查顯示,高中應屆畢業生認為政府的“就業輔導”和“就業培訓”不足夠的比例已分別從2009年的62.2%和58.5%下降到2012年的53%和48%。這說明,近年來,本澳政府和有關部門也在就業輔導和培訓方面的工作雖稍有成效,但仍需加大投入,以滿足就業者不斷高漲的繼續進修的需要。

第四章 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分析,研究人員建議:

一、對於高中應屆畢業生對未來的選擇,家長和老師應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政府、有關機構和學校應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和職業測評,多方位幫助高中應屆生進行人生選擇,解決心理困惑

對於本澳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來說,畢業後他們面臨著諸多的選擇。對於選擇升學的同學來說,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涯至關重要,影響著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去哪裡上大學、讀哪個大學、學哪種專業都可能為他們帶來困惑;對於選擇就業的同學來說,職業的選擇將為他們的人生軌跡設立一個新的座標,對於缺乏社會經驗的他們來說,今後面臨的將是與中學校園全然不同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客觀來說,大部分高中應屆畢業生實際上對自我、社會、專業和就業都缺乏客觀深入的瞭解,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基本上都過著校門對校門、課本對課本的生活,是真正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儘管本澳中小學提倡學生社會實踐,但他們的主要經歷依然是學習生活。在面對上什麼大學、選什麼職業時,往往會眼花繚亂,茫然無措。因而許多時候學生的選擇帶有“跟風”性質和盲目性,在真正學習或工作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專業或職業並不適合自己,學習和工作興趣當然就不會太高。

因此,在他們面臨學業和就業選擇時,社會、學校、家庭應給予他們最大程度上的指導與幫助。首先,家長和老師是與學生最為親近的人,他們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能有較多的瞭解,往往也是學生做出未來選擇時的第一導師。家長、老師應多和他們交流思想,做適當的引導和建議,對他們的困惑進行疏導,幫助學生進行冷靜和客觀選擇。

其次,家長和老師的指導是有所局限的,他們對社會需求、就業趨勢以及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傾向和潛能並不能做到完全掌控和十分瞭解。這就需要學校、政府和有關部門出面,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條件,開展職業指導和職業測評,開展一些針對高中畢業生的講座、培訓等活動,幫助學生瞭解社會,瞭解自己,實現所願即所學、所學有所用,既不浪費教育資源,又能實現學、教、用的完美結合。同時,還應幫助應屆畢業生緩解心理壓力,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二、政府和有關部門、社團應密切關注就業和升學資訊,多向高中應屆畢業生提供資訊

無論升學也好,就業也好,高中應屆畢業生都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職場,而本澳的就業市場狀況和人力資源狀況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專業和職業選項既要考慮到本澳現時市場的需求,也要考慮幾年後澳門的發展市場可能的變化和調整。需求的現實性和前瞻性是學生在專業和職業選擇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而本次調查發現過半高中應屆畢業生認為政府提供的專業選擇引導、就業輔導和培訓不足,也說明了政府部門在高中應屆畢業生引導工作的缺失。學生專業選擇與勞動力市場訊息的不對稱,缺乏適當引導,而出現了紮堆熱門專業現象,導致部分專業人才過剩,而部分專業人才短缺,造成結構性失業。

政府應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有效的勞動力市場訊息(包括短期和中長期的行業發展情況、專業人才需求情況等),及時發佈此類諮詢。其實,本澳一些相關機構也提供著相關服務,如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的升學輔導服務,但這些服務因推廣不足而使公眾知之甚少。政府、學校和相關機構、社團應通過各種方式,如派發資訊手冊或講座、培訓等,在學生和家長中進行廣泛宣傳和推廣,幫助他們對未來進行合理規劃。

三、建議大企業或行業性協會、社團能夠定期發佈今後幾年的用人資訊,提供參考資料

有些行業現時人力資源緊張,有的博彩業大公司大量聘用外勞,強調本澳人才未能滿足需要。這些機構應放遠眼光,配合行業、企業的發展,制訂長遠的用人規劃和人才培養計劃,並及時向社會發佈有關資訊,使各層面人士有更多選擇和自我培養的指引。相關資訊的發佈,相信對學生及企業本身都會受益。

同時,有關大公司亦可採取“定向培養”的方式,有選擇、有目標的定向培養所需人才。如向選定的學生提供一定的資助,緩解學生經濟壓力;同時在學期間提供相應實習的機會,提前進行崗位培訓。又可以通過某種合約手段,穩定所培養人才,減少盲目流失。據悉,己有博彩業大公司從大學畢業生中挑選人才進行培養。研究人員建議,這些企業也可以考慮在中學畢業生中挑選、定向培養企業今後所需的各類人才。

四、政府和企業應當加強就業培訓工作

調查顯示,選擇就業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有著強烈的在職進修和就業培訓願望,而過半高中應屆畢業生認為政府提供的就業培訓不足。在此種狀況下,政府應重視這一問題,無論在政策上還是實際操作中,都應加強和支持就業培訓工作,制定相關計畫。

政府可以採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為面臨就業或已經就業的人士提供進修和培訓機會。這樣,既可以使就業者接受與實際職業需要相符的職業培訓,又能保證就業者所接受培訓的品質,有利於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政府和企業在人員投入和財政支出方面的分工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做到政府和企業的雙贏。

同時,面對選擇就業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政府和企業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實習機會。在他們正式步入職場前,可以提供一些多元的實習機會和實習課程供其選擇,讓有意就業的學生瞭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瞭解各行業的工作特點和發展趨勢。這樣可以避免他們只以高薪作為擇業的唯一條件,促使他們放眼未來,對自身的職業前景有所思考,並作出長期規劃。

五、政府、學校和企業可考慮加大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

在選擇升學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中,有四成人面臨著經濟困難;而在選擇就業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中,有少數人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放棄學業的。儘管現時本澳政府對本澳大學生提供了助學貸款,加大了資助力度,但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政府對大學生的各項經濟資助政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本澳大學也可以多和企業合作,為大學生提供各種形式的獎學金,使得有經濟困擾的大學生能安心學業,不讓他們因為經濟問題而喪失了繼續升學的機會、心中抱憾。

六、加大在外地升學學生的支援力度

數據表明,選擇赴外地就讀的本澳學生比例持續下降,政府有關部門要清醒的看到這種現象如果長期延續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畢竟本澳高等教育專業面狹窄、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匱乏,學生赴外地就讀有利于擴大國際視野、擴大生活圈交際圈、避免近親繁殖。因此,政府應采取政策措施,鼓勵更多的學生赴外地特別是一流學校學習。

因有不少學生選擇到外地升學,當中相當一部份人成行,加上各年的累積,目前澳門在外地讀大學的學生數量不少。他們在新的地方求學,遠離親人和朋友,必然面對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困難和問題。政府和社團應利用合適的方式,對這些澳門學生提供支援。在經濟上,澳門政府可以設立一些獎學金,在資助赴外地升學的學生同時,鼓勵他們攻讀一些本澳人才緊缺的專業,日後回報本澳社會;在生活上,可以幫助這些在外求學的學子建立起溝通聯繫管道,著手協助解決困難,維護學生權益,使學生們感受到澳門的溫暖。

如需了解更多調查内容,請與本會秘書處聯係.

About This Post
Posted by myra on 九月 11th, 2013 and filed under 澳門新視角, 澳門青少年研究, 青少年調查, 高中生.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