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學生抗逆力調查研究報告(2013)
一、研究背景
在充滿壓力的重大逆境甚至困境中,有些當事人能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為能力,在複雜的挑戰下仍能做出有建設性的生活抉擇。心理研究者認為,是某些變量的存在調節了高危環境與預期的適應不良之間的對應關係,這種變量便稱之為“抗逆力”。抗逆力,就是指個人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在危機或壓力情境時,能發揮健康的應對策略。研究發現,抗逆力大體可以分成兩個組成部份:內在保護因子和外在保護因子。內在保護因子包括身體健康、基因素質、致力、計劃能力、內部控制源、勝任感、自尊、自我效能感、目標感和有意義的感覺等;而外在保護因子主要是家庭內的保護因子以及家庭外的(即學校、社區和同伴)的保護因子。如溫暖的家庭關係、教師的支持、良好的同伴關係等。
近年來,本澳一些中學生在面對負面的人生體驗時,由於缺乏適當的協調和適應能力,導致極端行為或極端事件較為多發。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加大了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而抗逆力的培養對於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本澳中學生抗逆力的調查研究對本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在近期開展了是次調查,以期通過調查研究,瞭解本澳中學生的抗逆力現狀,為本澳教育部門、各學校、團體和家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培養方面的工作提供意見和建議。
二、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於2013年11月15日開始,至11月22日結束。調查對象為本澳的中學生。其定義為: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就讀於澳門政府認可的全日制中學之學生。
三、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共發出問卷750份,收回問卷712份。經核實,其中有效問卷為705份。調查分別在中葡職業技術學校、高美士中葡中學、教業中學、永援中學、勞工子弟學校、澳門房中學校、嶺南中學、鏡平學校、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氹仔坊眾學校等10所學校進行。研究人員根據各間學校之回覆制定問卷樣本數配額,然後在各校的配合下,於校內發放問卷給予學生作不記名的填寫。問卷回收後,研究人員將其進行審核,再將有效問卷之資料輸入電腦,以SPSS統計軟件進行相關分析。
由於調查方面的限制,本次調研採取的抽樣方法是配額抽樣及便利抽樣的混合,取樣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影響,需請留意。
報告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