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澳門青少年研究, 青少年調查, 高中生 » 澳門中學生抗逆力調查研究報告发布

澳門中學生抗逆力調查研究報告发布

一、研究背景

抗逆力(Resilience),臺灣學者稱之為“復原力”,香港學者稱之為“抗逆力”、“壓彈”,大陸也有學者稱之為“心理彈性”、“韌性”,大致相當於“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個人處於困難、挫折,失敗等逆境時的心理協調和適應能力,即一個人遭受挫折後,能夠忍受和擺脫挫折的打擊,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為能力。

研究發現,抗逆力大體可以分成兩個組成部份:內在保護因數和外在保護因數。內在保護因數包括身體健康、基因素質、智力、計劃能力、內部控制源、勝任感、自尊、自我效能感、目標感和有意義的感覺等;而外在保護因數主要是家庭內的保護因數以及家庭外的(即學校、社區和同伴)的保護因數。如溫暖的家庭關係、教師的支持、良好的同伴關係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澳門中學生的成長環境也隨之不斷變化。文化價值的日益多元、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社會階層的分化、家庭結構的變化等對本澳中學生的影響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因此,中學生在生活中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學業問題、人際問題、行為問題和情感問題,都對他們的抗逆力提出了挑戰,抗逆力已經成為他們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能力。近年來,本澳一些中學生在面對負面的人生體驗時,由於缺乏適當的協調和適應能力,導致極端行為或極端事件較為多發。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加大了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而抗逆力的培養對於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本澳中學生抗逆力的調查研究對本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在近期開展了是次調查,以期通過調查研究,瞭解本澳中學生的抗逆力現狀,為本澳教育部門、各學校、團體和家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培養方面的工作提供意見和建議。

二、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於2015年9月22日開始,至9月29日結束。調查對象為本澳的中學生。其定義為: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就讀於澳門政府認可的全日制中學之學生。

三、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共發出問卷838份,收回問卷761份。經核實,其中有效問卷為751份。調查分別在勞工子弟學校、鏡平學校、廣大中學、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東南學校、澳門坊眾學校、新華學校、澳門工聯職業技術中學、聖公會蔡高中學、嶺南中學、陳瑞祺永援中學、高美士中葡中學、澳門三育中學、創新中學等14所學校進行。研究人員根據各間學校之回覆制定問卷樣本數配額,然後在各校的配合下,於校內發放問卷給予學生作不記名的填寫。問卷回收後,研究人員將其進行審核,再將有效問卷之資料輸入電腦,以SPSS統計軟件進行相關分析。

由於調查方面的限制,本次調研採取的抽樣方法是配額抽樣及便利抽樣的混合,取樣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影響,需請留意。

第三章 總結與建議

根據以上資料分析,研究人員總結出以下幾項主要的研究發現:

1、半數本澳中學生在最近半年內遭遇過較大的逆境,逆境的最主要來源是學業或生涯發展問題(如對升學、未來發展等生涯選擇感到迷茫)。

2、總體而言,朋友對于本澳中學生面對逆境和壓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自己積極解決問題也是本澳中學生的主要應對方式之一。

近六成本澳中學生在遇到逆境和壓力時,選擇向朋友傾訴和尋求幫助;半數人會選擇自己積極解決問題。有近三成人會選擇忍耐;選擇尋求家人幫助和尋求途徑發洩情緒的各有二成半;選擇逃避和尋求學校老師或社工協助的各有近一成。

本澳中學生經歷心理上的困難和低潮時,首先想到的交流對象是朋友(70.0%),其次是家人(35.0%),選擇專業人士(社工或諮詢師等)、網絡和老師的各在一成左右。

3、本澳中學生面對逆境和壓力的心態總體表現積極,但仍有一些負面情緒不容忽視。

在遇到逆境和壓力時,過半本澳中學生都相信自己能夠渡過難關。四成多中學生能夠心平氣和面對苦難,約三成中學生能夠化壓力為動力。然而,一些負面心情仍不容忽視,有6.4%的學生有想要通過暴力發洩的心態,且有4.1%的學生在逆境下有想要自殺的情緒。

4、從效果來看,本澳中學生應對困境和緩解壓力的能力一般。

面對和壓力,僅有三成中學生能很快解決,效果不錯,三成中學生則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一成多中學生解決效果不明顯甚至找不到解決方法。

5、本澳中學生對“抗逆力”知識的學習與抗逆力培養的需求較多。

近半數中學生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與抗逆力有關的知識,並且會主動塑造和提高自身的抗逆力;但本澳中學生對於“抗逆力”方面的知識則知之甚少,過半中學生只“知道一點點”,三成半人完全沒有接觸過,表示“接觸過很多”的僅有一成多。

6、本澳中學生塑造和提高自身抗逆力的方式,最喜歡的方式是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反思總結;其次是選擇朋友或長輩分享;再次是通過觀看相關影視作品、閱讀書籍或資料、老師課堂教育、參加團體或小組培訓等。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1、本澳政府和教育部門、學校應制定全方位的幹預計劃,積極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各類資源的良性互動,提升青少年個體抗逆力。

調查顯示,半數本澳中學生在最近半年內都遭遇過較大的逆境,這說明本澳中學生遭遇逆境和壓力的機率較高。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挫折,當個體對挫折有著非理性認知時,可能就會演變為惡性事件。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學業壓力、未來規劃、情感問題等,有些青少年會把這種挫折感放大,導致挫折事件演化為危機情境。這就需要本澳政府和教育部門、學校積極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制定有效的抗逆力幹預計劃,考慮可能對青少年產生影響的眾多保護因數,審視他們的個人生理、心理特質、生活環境、人際交往情況等,盡可能挖掘和增強個體自身和周圍的保護因數,促進各類資源的良性互動,為青少年抗逆力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援。

2、加強家庭對個體的外在保護功能。

家庭對其走出逆境、解決問題的作用重大。溫暖、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對個體有保護作用:家庭不僅在個體遭遇逆境時,可以作為外在保護因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中的各種因素還會影響孩子內在保護因數的形成。家長的關心程度、教養方式、心理健康狀況都會影響孩子的抗逆力。

教育部門、學校、社會團體可以開展短期的家長培訓,讓家長明白家庭因素對青少年抗逆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建議家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通過定期的家庭聚會,家庭重要日子、特殊事件的家庭儀式來強化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重視家庭成員之間良好溝通和互動方式的養成;適當放權給孩子,培養其自主能力,有意識創設機會讓孩子有抗逆力成功體驗。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家庭成員的抗逆力水準。

3、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構建健康的抗逆力文化。

學校是中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但是本次調查卻顯示,本澳中學生對於“抗逆力”知識,既非常需要,又知之甚少;同時,學校和老師對於本澳中學生走出困境、對抗壓力所起的作用並不大。這就需要本澳的學校和老師更為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學校教育的角度,開設和加強幫助青少年成長的抗逆力課程。抗逆力課程涉及到的議題可以包括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時間管理、壓力處理、情緒管理、挫折應對等。可以通過中學生喜歡的方式,如同伴間經歷分享、觀看相關的經典影視作品、好書推薦等,對中學生進行抗逆力知識普及。除了知識的傳授,抗逆力課程要重視讓學生有體驗的機會,如開展吃苦夏令營、戶外生存訓練等,通過體驗式學習,增強學生承受壓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加強抗逆力教育外,學校也需要針對部份群體、個別學生開展更深入的心理輔導和危機幹預工作。平日深入發現和瞭解存在較多危險因數的學生,比如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父母疏於管教、過於溺愛或近期在學業、感情、家庭中遭遇挫折和變故的學生,學校應及時給予個別輔導,必要時需要專業人士或社工的介入。

4、社會、社區、社團的積極參與。

在青少年的抗逆力裡培養中,某些危險因數(如貧困、孤兒、不為他人所接納)並不是僅靠個人、家庭或學校就能夠解決的,這就需要社會、社區和各社會團體的積極參與。在青少年遇到生活危機時,例如家庭貧寒、家庭失和、家庭暴力等情況,社區、社會機構或政府部門應提供必要的經濟、法律、社工方面的支持,幫助這些家庭抵抗不利因素,儘量減少負面事件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

About This Post
Posted by myra on 六月 21st, 2016 and filed under 澳門青少年研究, 青少年調查, 高中生.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